毕竟大唐的有志青年的理想,也还是在开疆拓土,报效君王上,求的是功成名就,位列高台。
心里装着百姓的,最多就是想到镇守一方,为民做主。
能重视农耕,大力开展水利工程的,想办法让老百姓多收粮食的,已经是不可多得的难能可贵了。
推动新鲜事物的发展,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,需要人才。
不愁吃喝的人,没有这种迫切的愿望。
有这种愿望的人,却大多挣扎在温饱线上。
大家都在或者主动或者被迫的追逐名利,讲究的是学得文武艺,货卖帝王家。
不过还好,聪明人够多,出身好有学识又对“功名利禄”之外的东西感兴趣的,也大有人在。
重视民生的官吏也还存在。
所以,留下了不少的家底。
敦化坊里的水利石磨坊,就是靠了老杜家的余荫。
当然,可能也有人尝试过,去做这些事情。
比如,种绿叶菜来卖。
只不过他们没能成功。
或者根本连表达出来的机会都没有。
世家大族里当权者,非有大利益驱使,对这些东西没什么积极性。爱好享受的,面对钱财投入也就放弃了。
他们能享用到的东西太多了,不缺这一样。
只有等他们将享乐的精力,分一点到冬天种菜上,局面才会出现变化。
这种变化就在不久的将来。
因为在宋朝的时候,人们就已经不在满足于用暖房种菜了,他们种植起了比菜更难伺候的名贵花木。
程处轩同样作为既得利益者,条件也是得天独厚的。他背靠着老程这棵大树,又和对皇位还没有威胁,但地位绝对尊崇的当朝太子交好。
最重要的额是,他手上能支配的钱和人才,足够的多。
其实,程处轩猜测,冬天种菜的发展这么慢,和人们的认知也有关系。
这时候可讲究顺应天时了呢。
不少注重养生的人,都在说冬天不该吃这些,本不该在时候出现的东西。
违背天时,对自身有很大的妨碍。
不奇怪,因为即便在前年以后,也还是有人是这么认为的。
可是呢,人很难战胜身体的本能需要,克制这种宝贵的品质,在大多数权贵身上,存在的并不没有很多。
所以,当大唐粮油的绿叶菜种出来,往皇宫里一送,陛下和娘娘们交口称赞过以后,它们在东西市上就供不应求了。
让程处轩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程处轩还没天真到,以为靠自己的力量,能让普通百姓也吃上冬天的绿叶菜,所以他干脆就把早已做出来的豆芽和豆腐,一起压到了天冷了来卖。
本站不支持畅读模式,请关闭畅读服务,步骤:浏览器中——退出网页小说畅读服务。